捉住光線

捉住光線 vs 化成時間


續: 時間錯覺


愛因斯坦想像捉緊光線,隨它而行,孕育出相對論。狹義相對論是關於質量和能量的,廣義相對論是關於空間和時間的,普遍用在天文學上。它也是很多時間旅行的科幻小說的題材來源。

時間是很抽象的觀念,在相對論中,跟光速有極密切的關係,而光速是造成「空間距離」和「時間間隔」的根源。捉住光線是什麼意思呢?我想是捉緊時間,看看前後左右的空間會變成怎樣吧?

愛因斯坦說「過去、現在、未來是虛妄的」;我有時覺得時空是個假象、不真實。時空是物質所寄存的地方,變幻無定,過去有的,今天沒有了,明天也許又出現了。過去的不能去追回來,未來的不容易捉住。唯一有實在感的,是「現在」:握著的手機、坐著的椅子、吃飽了。

相對論的是宏觀宇宙,不是人類經驗得到;量子論是微觀世界,非常理的邏輯,但都跟時空有關係。不妨用想像力,把時空切割成一份份:在微觀空間上,物質已化成最微小的電子、中子、甚至再細的夸克(純理論),這極細小的尺度上,有極細小的時間尺度,非人類感觀知覺。

人對時間的知覺,我個人推想最短不過十分之一秒左右,或者有人感覺到二十分之一秒,這由視覺和聽覺去決定的。明白什麼是解像度吧?電腦螢幕的解像度越高,人眼就分辨不到那些鋸齒形的斜線和圓形的邊了。另外,如電風扇,在靜止時看到三塊扇葉,但在轉動時只看到一個圓形;如果人對時間的解像度夠高,還是可以看到三塊扇葉在轉動。一秒鐘超過100轉,誰也看不到本來是三塊還是八塊扇葉了。本來是運動的,變成靜止了。

同樣原理,假設人的視力解像度可以看到原子,但時間解析度不夠,只看到像皮球一樣的球體,看不到運動中的電子,更看不到原子核。時間解析度夠高,就可以看到「高速運動的電子」和「若隱若現的原子核」。而太陽系,如時間解析度過低,看不到運動中的地球和其他行星,只看到太陽周圍有許多圓環,這些環就是行星的軌道。今天的攝影術,已經做得到太陽在空中移動的軌跡,其他物體的軌跡也是使用相同技術做到的。兩架並排的巴士向同一方向同一速度前進,彼此是靜止的,是靠背景才看得出在運動。又如手機螢幕或電視螢幕,我們很清楚知道螢幕本身是靜止的,播放出來的視頻是個假像,真相是螢幕的顆粒在不斷轉換顏色,形成一個動態的畫面。(宇宙會是個超巨型的螢幕嗎?)

較特別的是自轉(自旋),在背景空間中沒有移動,是靠表面不同的「圖案」去分辨,還可以找到自旋的「軸線」。如地球藉著晝夜半球及地表辨識,中子等藉著電磁輻射辨識。有些人造衛星,其軌道被設計成跟地球自轉一致,抬頭看上去就如靜止不動,猶如人用右手拉著繩子末端的球旋轉,球一直在他右邊同一位置。

人的視角,是傳統的「參考點」,過去、未來、現在,非人視角的宏觀、微觀要用儀器測量。我覺得時間還有另一種分法:完成的和未完成的,像語法所謂的「完成式」和「未完成式」,紀錄在案和尚待紀錄,人的記憶也如是。

人的記憶,依靠感官,眼耳鼻舌身去接收外來信息,記在腦留在心,可以是感覺、事件、資料等,特別是事件,有時間的痕跡。大腦消化這許多信息,意識到或不意識到,不過有時候事件的次序可能會調亂,記錯了。是意識先存在還是時間先存在?不過這問題並不準確,應該問:「意識是根還是時間是根?或者是互相依存?」

迴圈是極奇妙的,從地球自轉,到中子自旋,似乎都在「產生存在感」:靜中有動,動中有靜:在側面看,由左至右(或相反);由頂面看,圍著中心轉圈。猶如瞎子摸象,局部的真相而不是全相。




任憑人類有限必朽之身,參不透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,是真還假、真實或幻覺?人的視角非全知,能微觀、中觀、宏觀都看得到的,那是神的視角了!由有限到無限、由瞬間到永恆,如何參悟?


玻璃
鏡子

後篇:幻覺真實



關鍵字:
視角
人的視角

解像度
空間解像度
時間解像度

幻覺 假象
時空 時間 空間




Richard A. Muller
Now: The Physics of Time
现在:时间的物理学
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2
徐彬 譯





by cmlai 
2025-02-21
https://cmlai1218.blogspot.com/?m=1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

農曆新年 1901-2100 + 立春

公曆農曆對照

曆法(時間3)